包裹著喜劇糖衣的苦澀現實
----
防
雷
----
因為拍的像一鏡到底的手法
沒有拍出轉場,大概簡介一下切換點
1.現實
一直在進行的現下狀況,後來會接2or3。
2.內心戲
在主角的主觀情況下發生,一開始是由低沉鳥人的聲音以及些微向超能力的情形帶入。
3.時間/場景轉換
有一小段時間畫面拍攝移動到沒有人的地方
(1) 像是主角走在戲院中,鏡頭拉近到牆壁,代表一個事情結束,再從牆壁拉回來代表到下一個事件或隔天。
(2) 從頂樓拍到大廈及天空,時間推移從晚上到白天關燈再往下拉回來。
--
鳥
人
結
局
解
讀
↓
--
友人問我,你覺得他到底有沒有跳下去?
我說,拍的很像是女兒看到他飛起來了
但是友人一句話點醒了我
"這是一部很現實的片"
片段馬上接連著秒速跳過
有聽到卻被女兒表情吸引而忽略的警車聲
立即連貫陷入有點悲劇的低潮
悲喜無法交接的衝突感。
心情因為帶著一絲期待,串聯結局後反而更墮入低潮。
後來想想,因為沒有表現出明確的轉場
用(像)一鏡到底的手法
一直在虛實之間進出(真實及內心戲)
先從一開始淺層的幻想,被帶入最後鳥人真實/巨獸化的深層,後來病房廁所也出現鳥人,到後來覺得女兒看到他飛也不覺得奇怪,此時已經把現實與內心幻想混淆了,像溫水煮青蛙。
還有一個推論點是:那些超能力的內心戲,都是從主角的出發點看
主角用超能力亂砸東西的時候,
開門是看到他自己在摔東西。
翱翔在城市天際到戲院時,
實際上是坐計程車。
而不會有第三人看到這些想像。
對最後一幕女兒的部份,友人說:女兒是看到幻覺,跟主角一樣的情況。
(ex:主角都是在遇到壓力或憤怒時,才會出現內心戲的部份。)
報紙的評論家:我會毀了你
((只記得大概,努力想擺脫低潮的選擇性遺忘))
個人覺得這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他付出一切為了擺脫低迷的陰霾,像他說的,就因為這個評論家什麼都不用付出的評論,就讓他傾進所有努力被否定。
那不如留在最有存在感的一刻,再也不用感受人氣下滑及沒有人記得他的感覺。
所以才會選擇在舞台上假戲真作。
(從主角拿槍,還會鎮定自己的心情來看,此處精神還是正常狀態)
偏偏導演來個回馬槍:打歪了。
(前面提到,反而更加深了結局拉回現實的低潮)
雖然評論家沒有照自己說的做,因報紙的影評主角邁向更有名氣。(雖然覺得報紙的評論似乎有一絲諷刺,但已忘記原本的台詞,所以略過)
有更多人注意到他,還為他祈福。
看到這裡,心裡會想要主角有一絲改變的希望。
而主角…似乎沒有改變他的想法。
躺在醫院的主角,紗布還包的像鳥人的面具,而拆開紗布的臉,也彷彿變成鳥人。
比舞台劇現場更有名氣,更向他要的邁進,所以,再死一次何妨。
他最後也選擇當鳥人。
片名也算前後呼應,註解才會是包裹著喜劇糖衣的苦澀現實,黑色幽默。